當陽,這座矗立于鄂西山地與江漢平原過渡帶的古城,舊稱“麥城”,因《左傳》“天子當陽,諸侯用命”得名,既藏著趙子龍長坂坡救主、關羽敗走麥城的忠義傳奇,更鐫刻著80多年前烽火歲月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民眾浴血抗戰的英雄印記。如今,
“1938年春,當陽青年劉寶田成為當地土地革命后首位在抗戰時期入黨的黨員。同年6月,他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回鄉,把自家院落變成黨組織的‘神經中樞’,抗日火種就此在這片忠義熱土扎根?!痹谙逦鞲锩沂考o念館,當陽市史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向建民講述了當陽的烽火往事。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的陰霾逐漸蔓延至鄂西。1940年6月8日,當陽縣城淪陷,千年古城遭日寇殘酷蹂躪。史料記載,戰前當陽人口達29.3萬,抗戰期間死傷8.7萬余人,2.4萬頭耕牛、679萬石糧食等資源被掠奪,“殺人坑”“殺人洞”遍布鄉野。但當陽人民從未屈服,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支支抗日武裝在殘垣斷壁中崛起,用忠義與熱血筑起了一道捍衛家園的堅固防線。
“那時候沒有槍,就用鋤頭、鐮刀跟鬼子拼!”向建民指著展板上劉寶田的照片,語氣激昂地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當陽黨組織在日軍入侵的混亂戰局中暫時互相失去了聯系,但大多數黨員都按照黨的獨立自主開展游擊戰爭的原則,在自己負責的崗位上積極行動起來了。當陽淪陷后,劉寶田帶著南寧鄉自衛隊的人員和槍支轉移到香爐山的談家沖一帶,劉華廷帶著國術隊骨干轉移到洪錦寺一帶。幾天后,這兩支隊伍在談家沖匯合,并于6月下旬在劉家祠堂下面的一個灣子里成立了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當陽縣抗日游擊大隊。不久,童勛伯帶領慈化鄉中隊加入抗日游擊隊。此后,在當陽大隊的基礎上組建荊當抗日游擊大隊,農民、愛國青年、進步人士紛紛踴躍加入,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0年9月,襄西人民武裝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襄西獨立團,劉寶田擔任第二大隊隊長,他率領200余兵力在土門埡、鴉鵲嶺等地頻繁襲擾日軍;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荊當大隊轉移,中共當陽縣堅持委員會仍堅定地留下武裝力量;1942年,荊當抗日游擊大隊重建,繼續在敵后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1943年中共當陽縣委恢復,迅速扭轉了敵后抗戰的艱難形勢。
“當陽的抗戰,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向建民介紹道,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用“貼燒餅”戰術,頻繁破壞日軍交通線、埋設地雷、解救受難群眾。
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當陽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約1300余平方公里,覆蓋約15萬人口。6年的敵后抗戰,當陽根據地為主力部隊輸送了一個團的武裝,5670余名共產黨員、革命群眾英勇獻身,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忠義”二字的千鈞重量,也讓這座古城成為鄂西抗戰的重要堡壘,在鄂西敵后抗戰中發揮著穩固而關鍵的作用。
硝煙散盡,精神永續。當陽市檔案館里的泛黃史料,記錄著這片土地作為“抗日要塞”的崢嶸歲月。如今,當陽循著時代脈絡,完成了從“英雄戰地”到“生態戰場”的轉變。
當陽是湖北的直轄縣市,由宜昌代管,地處湖北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西接宜昌,東連荊州古城,北通襄陽隆中,交通極為便利。
宜昌擁有232公里長江干線,占全省長江徑流里程近四分之一。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宜昌思路明確:深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系統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創新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生于長江、長于長江、發展于長江的三峽集團,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目標,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宜昌市猇亭區、夷陵區、當陽市等地投資建設多個長江大保護項目,在昔日的抗戰熱土上打響了一場守護長江的“生態戰役”。
2018年6月,三峽集團所屬三峽基地公司猇亭長江大保護項目正式啟動,全域推進管網改造、系統開展岸線整治、深度實施生態修復,讓污水收集“無死角”、江灘岸線“換新顏”、濱水空間“復生機”;2020年9月,在宜昌市夷陵區集中推進污水處理項目,高標準建設生態補水工程、現代化污水處理廠,完善管網設施體系,從源頭削減入江污染物,讓河道水質持續改善,沿岸生態景觀煥發新生。
2022年5月,在當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峽集團推進沮河(二橋至三橋)岸線生態修復項目,在25萬平方米的治理范圍內,建設者們清理河道淤泥、修復岸線植被、完善市政污水管網,從源頭切斷污染,讓渾濁河水逐漸恢復清澈,水體生態功能穩步回升,城區生態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同年7月,熊家山生態公園項目啟動,借力舊城區基礎設施改造,把7萬平方米的閑置土地,打造成含生態水塘與親水綠地的生態公園,提升舊城區人居環境,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生態之變,百姓感受最真切。62歲的陳先生以前不愛出門,如今幾乎天天來公園散步:“環境好、場地多,現在身體都變硬朗了?!?/p>
“快看,白鷺又在沮河邊覓食了!”秋日的沮河壩陵橋下,家住附近的杜先生指著水面上嬉戲的水鳥說道。
漫步今日當陽,生態之美與城市底蘊交相輝映。玉泉寺的紅墻青瓦依舊映著青山,卻多了幾分沮漳河碧波折射的靈動;抗日紀念館里的紅色故事仍在傳頌,又添了熊家山生態公園的綠色景致作伴。
這座80年前“與子同仇”的抗日戰場,如今成為“共護長江”的生態前線。當抗戰烽火化作滿目青山,當陽大地正以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詮釋著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深刻內涵。
文字:秦明碩 周金雨 劉麗佳
圖片:湯永浩 陳旋
?微視中國